王沁看着两个人手中的动作,确定了一个师傅在做缠花发簪,一个师傅在做绒花发簪。
叫张师傅的人道:“绒花与缠花各有千秋,都是老祖宗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相比较。”
王沁不经点点头,绒花始于秦朝,《中华古今注》中就记录了当时秦始皇让他的妃子“插五色通草苏朵子”。
绒花制作,需经染色、软化黄铜丝、勾条、打尖、传花等近十道工序。一个熟练的师傅制作一朵直径约十厘米的绒花,至少得花两三天,还不包括选购蚕丝等前期准备工作。红、粉、黄、绿等色的蚕丝绒,在师傅的钳子下被穿上钢丝,弯成花朵、柿子、元宝、如意、凤冠、龙船、丹顶鹤、万年青等各种形状的绒花制品,色彩明快,栩栩如生。
后世有一部清朝电视剧,里面的皇后,妃子佩戴的头饰都是出自一位大师之手的南京绒花。
英山缠花主要流传于湖北省英山县,简称缠花;是传统美术类项目,属于装饰类。
缠花经调查始于明代,盛于清代。所谓缠花,就是用多色丝线在以纸板和铜丝扎成的人造坯架或实物坯架上缠绕出鸟、兽、虫、鱼、花、果、汉字等美术品。
两种艺术品各有千秋,不可同日而语。
李震看王沁对两人感兴趣道:“王小姐,她们就是英山缠花与南京绒花的非遗传承人,一位是英山缠花叫英兰珊,一位南京绒花叫张咏瑛。”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Edge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52mypost.com
(>人<;)